蛐蛐有多少品种?
中国的蟋蟀爱好者大概分两类,一类是文人雅士,他们大多对蟋蟀并不痴迷;另一类则是对斗蛐蟀情有独钟的“蛐蛐迷”。 前者对于蟋蟀种类的区分和命名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根本不了解),后者却往往对某种“优良品系”的起源与进化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中国蟋蟀界就是由北京和陕西两个传统蟋蟀文化圈统治的——二者分别以“官虫”和“民虫”闻名。
其实,在中国的版图上,真正适合饲养蟋蟀的地方并不多,除了华北和西北外,其他地区的气候都不适宜于蟋蟀的自然生长。除了个别地区发现的野生蟋蟀可以用于繁殖外,全国绝大多数蟋蟀的供给都必须依赖引种和繁育。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蟋蟀引种活动可以追溯到明代正德年间,当时明世宗在宫中饲养昆虫作玩,内监为了迎合天子之好,到处采购进贡,其中就有蟋蟀。这些从民间购买的蟋蟀自然都是野生的。到了清代,皇帝仍然喜欢蟋蟀,宫廷依然有人专门负责采买和饲养,不过这时已经有人专门驯养、调教供玩的蟋蟀了。
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微服私访,在路边看到有人正在斗蟋蟀,便上前打听着打听,此人是个老叟,自称“养虫世家”,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原来,他正是通过长期培育,使得自己的蟋蟀越养越“纯”,身上具备了许多其它本地蟋蟀所不具有的特征。他的这种“优良品系”逐渐流传开来,后来成为了北京斗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