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睛几个品种?
这个要说到清乾隆年间,当时为了培育新的观赏鱼品种,皇帝将内府所藏的各种金鱼、鲤鱼的种子送到苏州织造署,命人培育。 当时皇帝最钟爱的是蓝眼珠的“珍珠鱼种”和红眼珠的“玛瑙鱼种”。但这两种颜色并不是后来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鱼体是深蓝色的,头部有一粒粒凸起的白色珠子。实际上它们是两种颜色的鱼通过交配而育成的双色鱼。后来因为人们的偏爱,逐渐淘汰了单色鱼而发展了今天的“双瞳”(珍珠)或“红眼”。 不过不是每个人最喜欢的是这两种,据记载,当时的御花园里还养殖着其他颜色金鱼的种鱼,其中就有我们现在的“龙睛”,只是它的眼睛并不呈凸形。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偶来与之交配繁殖,最后这些鱼被放归到北京的河道中。或许它们之中就存在着我们今天所说的“龙睛”的血统。 “龙睛”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说,是因为它长着如龙的眼睛一般明亮的眼睛;但也有人说是由于这种鱼很爱清洁,经常用嘴去清洗自己的眼睛,所以它们的眼球显得特别明亮清澈。
除了眼睛,龙睛的身体侧扁,身体短小,头较小,嘴较钝,尾柄粗短,全身覆盖细鳞,背部青黑色,腹部银白色,各鳍色素浅淡。 从宋代开始,我们就有了养鱼和赏鱼的记载,那时候大多养的是野生的原生鱼,所以没有什么具体的品种分类。到了清代,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把不同形态特征的鱼进行分类并起名字。龙睛应该是一个比较晚出现的品种,所以它既有可能与今天的龙睛一模一样,也有可能和现在的龙睛大相径庭。这需要我们现在继续对这一品种进行研究和追溯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