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怎么防感染?
从野生动物角度,如何预防冠状病毒的传染: 首先是需要建立完整的检疫检验制度,对进入市场的肉类、蛋类、鱼类和其他水产品严格检验检疫,杜绝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及产品流入市场。 目前对于人类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明确。现有的证据提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机制进行传染。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从控制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着手。 从野生动物角度来说,预防其感染首先要保证其生活的场所远离人群,其次要防止其与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接触。 对于已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的物种来说,保护级别越高,对其物种的保护措施越严。一般需要保证其生活在没有人类打扰的环境中。而对于那些尚未列入CITES附录的野生动物来说,如何划定其活动范围,使其不被人类接触并感染病原体,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蛇为例,我国目前有36种蛇列入CITES附件,其他绝大多数的蛇都没有列入CITES名单。如果病毒在蛇中流行起来,多数蛇将不可能抵抗病毒的侵袭。而多数蛇属于杂食性动物,人类活动的区域无疑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来源地之一。我们需要加强这些未列入CITES附录的野生动物的管理,确定它们的繁殖地和迁徙路线,才能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对于人类来说,预防和控制冠状病毒感染同样需要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传入,除了建立完善的动物检疫制度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出入境人员和货品的检疫检测频率。 同时,公众也需要加强自身防范意识,戴口罩、勤洗手、减少流动是切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的关键!
非洲猪瘟流行比较广,发生比较频繁,目前还无法通过疫苗预防,所以,猪场的生物安全是目前防控该病的重要手段。在建立完整生物安全体系的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如鸟害、虫害及鼠害,简称“三害”。这“三害”的传播途径十分隐蔽而复杂,其危害也不亚于人员、车辆、物资及物品的危害,特别是鸟害。
鸟鼠虫害的危害
1. 病原携带者和传播者。据国外报道,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生动物,特别是钝缘软蜱体内可长时间存活。此外,猪舍内还有斑节狸、黄鼠狼、野兔以及其他啮齿类动物,在夜间及大雾天气下可携带病毒,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进入场内或猪舍,然后通过水源、饲料及空气等,成为各种疫病特别是非洲猪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而蚊蝇以及其他种类的昆虫等也可以传播多种传染病。
2. 咬伤猪只和破坏环境。老鼠等啮齿类动物可在猪群中钻来钻去,在夜间或是大雾天气下啃咬猪只,可造成猪群的应激以及感染;此外,这类动物也会在猪场内打洞,破坏环境,使猪群体表受到伤害。
3. 影响场区环境卫生。蚊蝇以及其他种类的昆虫等可在场区及猪舍内肆意飞舞,不仅有碍观瞻,同时也影响场区环境卫生以及猪群健康。
防控措施
1. 物理防控。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一般在夜间活动,猪只休息后,利用灭鼠器械进行防控,如鼠笼、电子猫、粘鼠板等。在大雾天气以及其他特殊天气条件下,也可采用毒饵盒进行灭鼠。对于地面的虫霉可用灭虫灯进行防控。在有草的山地,毒饵盒可放在草丛中;没有草的地,放在石头上,石头上撒少量诱食,在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垃圾箱附近等处,间隔 50-70m 设放一个毒饵盒,诱饵要新鲜、可口、无异味,同时在周围设立好警示标志。
2. 化学防控。在蚊蝇以及其他种类的昆虫等经常活动的地方,每平方米用 2% 灭效宁溶液 50~100mL 全面喷雾,或每立方米用 1.5g 杀虫威烟剂熏蒸。
3. 生物防控。如果猪场周边有水体,可在水体上放生巴西龟及鱼,防止蛙类的滋生,因为蛙类也是疾病的传播者和携带者。
4. 空间消毒。每天 1 次,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粉加水配制成150mg/L 的溶液,进行喷雾消毒。
5. 注意事项。在进行化学消毒或灭鼠时,同时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此外,对于不能使用药物的区域,也要做好警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