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狗一定是伴侣动物吗?
“伴侣动物”这个概念是舶来品,英文叫做pets(这里指所有宠物)。而宠物这个概念在中文里包含了比洋人的意思更多的内容——我们常说的宠物不仅仅是指饲养的动物(家庭宠物),也包括某些野生动物(动物园的“宠物”),甚至包括标本(博物馆的“宠物”)等等... 因此说“猫狗一定是伴侣动物”是不正确的。
当然,现在大多数人说的“伴侣动物”指的是“家庭宠物”,而这种宠物一般都是经过人类长期培育的驯养动物,比如家猫、狗等;这类宠物的共同特点是:对主人有比较强的归属感,认为自己是主人家庭的一员,并且愿意与主人交流互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猫科动物或者犬科动物都是伴侣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很多野生的猫科动物或犬科动物,它们并不把主人当作自己的“伴侣”——这些动物不会像家猫那样主动亲近你、趴在你的腿上睡觉或是把你当家园的保护伞,也不会像狗那样热情地跟你一起玩耍。 但是,这些野生动物可能会把主人当作猎物。
所以,别以为你是“它的伙伴”它就一定会善待你! 比如,狮子会为了捕食人类而在深夜偷袭村庄;老虎会因为好奇而接近行人,然后因人类的惊扰而发怒... 而关于猫狗是否一定是伴侣动物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答案——“不是”。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猫狗都有成为伴侣动物的条件。
有些猫狗可能终生都没有办法学会“听命于你”,这些动物无法理解你的口令,也学不会按照你的意愿去行动。 这类猫狗虽然不会主动攻击主人,但是也无法陪伴主人玩耍、不能跟主人在游戏过程中建立感情联系。对于这样的宠物而言,它们的存在就好像一件没有生命的家具——可以抱起来,但没办法亲近。
宠物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不再仅仅是看家护院的“助手”,更是能够排解压力、放松疲惫心灵最亲近的“家人”。作为现代都市人群的“亲情载体”,宠物也成了现代都市人群的心理慰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陪伴者”“减压器”“情感寄托者”等缓冲压力的作用。
而人宠之间的感情,也被大家赋予了一个“人性化”情感色彩的名字——“主宠亲情关系”。
人宠关系“主宠亲情关系”这个提法,是建立在对宠物拥有人类社会中家庭成员属性的感知基础上产生的,而宠物获得家庭成员属性则是随着宠物主宠物观念改变而变迁的。
从宠物的使用属性到宠物的陪伴属性转化的过程中,宠物的角色身份经历了从“玩伴”到“家庭成员”的转变,人们在这一时期开始对宠物情感的表达和流露逐渐不加遮掩,甚至产生一些拟亲属(即不是血缘关系或者法律关系的亲属,而是某种拟制亲属关系)的情感体验。
例如像亲弟弟一般宠爱比熊犬的小宋,视法国斗牛犬为家庭第四成员的高女士,和把柯基犬当作女儿看待的罗先生,这些主人对宠物情感态度的体验都具备“亲情”色彩。
从宠物的社会文化意义来看,“宠物”的称谓使得宠物的“物”本质越来越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宠物“伴生灵”的本质在人们的关注视野中得到突显。
而这种现象,也与部分宠物主将宠物视为家庭成员的宠物观念趋于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宠物的“伴生灵”本质更符合宠物的属性定义,宠物在家庭生活中开始由家庭成员的“陪衬”逐渐成为家庭场景的“主角”。
“伴生灵”本质和家庭成员属性的内化,使人们对于宠物的定义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的范畴。人们开始从情感层面考虑如何善待宠物,在照料行为和照料态度上发生转变。
在这个时期,宠物主照料宠物的行为更重视对宠物人格的尊重,照料态度也从居高临下的统治者转变为尊重宠物个人意志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