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狗狗小便透明液体怎么回事?
尿液中含有少量的蛋白,如果蛋白质在尿中溶解度低时,就会形成结晶析出。所以,当发现尿液中出现透明状、颗粒状的固体物质时,应引起重视。 通常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有:
(1)生理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壮年,机体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一过性的体液平衡紊乱所致。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常可自行消失或经治疗而好转;多发生在剧烈运动后、发热或其他感染等时期;多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尿液检查可见蛋白阳性,镜下可见少量红细胞及白细胞,24h尿蛋白定量多在5g以下.
(2)病理性蛋白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①肾脏病变: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结石、急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等均可出现蛋白尿。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除蛋白尿外还可出现血尿、管型尿等症状和体征。
②非肾脏疾病:如风湿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淀粉样变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也可出现蛋白尿。这类疾病的特点除了蛋白尿外还有相应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可伴有全身的不适症状。 对于没有上述原发病症状的尿蛋白患者建议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尿常规,查明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进食高蛋白饮食后出现尿蛋白阳性,属于正常现象。 有些药物可引起尿蛋白阳性,停药后可消失,应注意与肾脏病引起的蛋白尿相鉴别。
1、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麦白霉素,小诺霉素等。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可导致肾损害而引起尿蛋白阳性。
2、抗肿瘤药:有环磷酰胺、苯丙氨酸酰氮芥(甲氨蝶呤)、阿霉胺、长春新碱、硫嘌呤,氯苯吡胺类等。其中尤以氯苯吡胺对肾毒性较大,用药期间可引起蛋白尿增高。